本文摘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市委四屆三次全會作出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決定后,生態發展、綠色增長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全市各地特別是渝東北、渝東南各區縣(自治縣)大打生態牌、綠色牌,著力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把生態資源、生態優勢轉化為生產力和發展優勢,取得明顯成效,走出了一條生態富民之路。生態是最大的資本生態是武隆最大的資本。
作為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的武隆縣提出,要保護好武隆的一草一木,把增加生態資本作為武隆發展的基礎,構建渝東南生態保護屏障。為此,武隆在全域內推進城鄉綠化。通過城鎮綠化、通道綠化、景區綠化、水系綠化、鄉村綠化,全面消除荒山荒坡。僅在2013年,就投資8000萬元營造林10.4萬畝,使森林覆蓋率達到59.2%。
作為三峽庫區第一縣和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之一的巫山縣,他們的追求是生態立縣。如何實施好生態立縣?巫山縣委負責人認為,保護生態并不是不發展,而是更科學的發展。
他們堅持保住青山綠水也是政績的發展理念,以生態為本,把生態資源作為稀缺資源和有價值的公共資本進行經營,走一條生態型產業發展之路。巫山利用生態資源,重點發展水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工業,做特農林業、做強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打造庫區生態產業經濟體系。與此同時,巫山統籌城鄉發展,打破城鄉之間二元分割的界限,規劃并啟動了大昌、官渡、廟宇、騾坪等10個生態鄉鎮、100個生態農民新村、1萬個生態文明院落、1萬個生態農戶的建設。
像保護耕地一樣保護生態紅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我市在深化林業改革中,劃定了林地和森林紅線:全市林地面積不能低于6300萬畝,森林面積不低于56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并穩定在45%。全市的濕地面積也要求不少于310萬畝。
為此,我市各區縣以改革為引領,強化生態紅線的保護,像保護耕地一樣保護林地、森林和濕地生態紅線。黔江區通過劃分林地功能區,實施分級保護。區里通過公開招標方式,選定國家林業局西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對全區的林地和森林狀況進行調查后,編制了林地和森林保護利用規劃。這一規劃按照地形地貌狀況、林地利用方向,將全區林地區分為北部水源涵養生態功能、中部重點開發功能和南部水土保持生態功能等3個林地功能區。
根據生態脆弱性、生態區位重要性及林地生產力等指標,我們將林地資源分別劃定為Ⅰ級保護、Ⅱ級保護、Ⅲ級保護和Ⅳ級保護。黔江區林業局負責人說,對所劃定的不同保護級別,都制訂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忠縣則嚴格林地一張圖管理,把林地放在與耕地保護同等重要位置,從總量控制、分級保護、差別管理等三個方面,嚴守林地生態紅線。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雙贏生態也是一種生產力。
我市各地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大打生態牌,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雙贏。地處城市發展新區的榮昌縣,結合中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中國現代畜牧業示范核心區的建設,在園區建立林業示范綜合項目;推進2000畝以麻竹為主的優質筍用竹基地,打造豬、沼、竹麻竹竹筍廢棄物深度資源化利用循環經濟示范項目;推進麻竹雞示范項目,建設500畝麻竹筍材葉苗一體化高產基地,建設150畝麻竹林下食用菌基地和5處林下養殖基地。蠶桑產業已成為地處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的黔江區農村最大的產業之一。
截至目前,全區所建的優質桑園已近10萬畝,已有1.7萬多農戶養蠶,年養蠶超過10萬張,蠶農養蠶年總收入已超過1.2億元。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的巫山縣曲尺鄉,結合退耕還林,由林業部門提供水果樹種苗,并指導移民、農民在退耕還林地里培植起柑橘、李子、桃子等水果樹1萬多畝。目前,這些既保護庫區生態,又有經濟效益的果園,大多數已進入了盛產期,年總收入已近億元。
為把林業產業打造成為農民增收的骨干產業,我市重點扶持了10個市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如扶持巫溪縣在林下培育大寧河雞,年出欄450萬只,年生產袋料香菇木耳100萬袋;扶持秀山縣發展金銀花,種植規模已達25萬畝,覆蓋了6萬農戶,年產鮮花2.1萬噸,花農年實現收入2.56億元;扶持石柱縣的黃連產業,種植規模已達5萬畝,年產值超過8000萬元,目前成為全國最大的黃連標準化種植基地。據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集體林權主體改革和以林權流轉、林權抵押、搭建交易平臺、發展合作組織、森林保險、發展林下經濟、兩權分離改革等為主要內容的林權配套改革,收到明顯成效,2013年,全市林業產值已達到400多億元,同比增加10%,直接帶動70萬林農實現增收。
(記者羅成友)。
本文來源:威利斯人娛樂app下載-www.783-0.com
我要加盟(留言后專人第一時間快速對接)
已有 1826 企業通過我們找到了合作項目